中國時報【陳俊雄╱台北報導】小時候媽媽煮菜的味道,烙印在心中成為一輩子的記憶,而每周在校5天餐點,對孩子敏感的味蕾,更是影響深遠。灃食教育基金會推動「營養5餐」,把飲食教育融入到各學科當中,讓小朋友在品嘗午餐的同時,對食物有更深層的體認。灃食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芳燕指出,把午餐與教育結合才能「營養」一整個世代,這件事情不容易,但有開始才有機會成功。系列課程 動手做茶葉蛋「蛋」與每個人每天的飲食息息相關,但要怎麼讓小朋友真正認識「蛋」?新北市育德國小的健康課程中,老師利用「灃食蛋手冊」,讓小朋友逐一解開每顆蛋裡的祕密,原來蛋還可以拿來當疫苗,旋轉一顆蛋,還能從外觀看不出差異的蛋分辨出生熟。除了深入蛋裡的小宇宙,3年甲班小朋友也介紹從家中帶來的鹹蛋、皮蛋、鐵蛋,雖然支持對象各不同,但大家卻一致公認,最好吃的首推自己媽媽做的沙拉蛋,原來裡面除了有蛋,還有馬鈴薯、紅蘿蔔等美味配料呢!而透過一系列有關「蛋」的課程中,小朋友不但從裡到外認識蛋、學到食品蛋製作法、親手烹煮茶葉蛋,甚至也學到「不自己孵蛋的杜鵑鳥」、「企鵝爸爸來孵蛋」等蛋趣聞,最後小朋友將這些蛋知識畫成大海報,什麼樣的蛋問題都難不倒他們。營養午餐 從吃飽變吃巧示範學校青潭國小校長曾長麗就表示,食材來源、烹調方式及每道餐點背後的故事,這都是食育教育的一環,但現在其他領域課業已經塞滿了孩子的書包,要老師特別教飲食教育有其難度。灃食教育基金會研發的融入式教材,可以順利將食育與課堂融合,像在英語課中導入蔬菜元素、蛋的主題式教學,也能放在美勞或自然等學科當中,讓學童藉此將食育教育內化,連吃飯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。除了飲食知識外,林芳燕進一步解釋,灃食的營養5餐計畫,不只是把營養午餐弄得很好吃,更希望讓學童學習均衡健康、美學品味、飲食知識、服務精神、感恩惜福及美育的六育養成,透過多方面全人教育,從吃飽變成吃巧、從下而上翻轉飲食教育,變成核心教養跟素養,要讓生活更優雅、人文,也更有品味。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ikobode030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